『習醫者「辨證論治」豈是簡單之事?除了必須勤讀浩瀚醫籍,還需要臨證細心觀察。這其中不只是精進醫術,還需要懷有對病人的真心關懷,以「臨淵履薄」的態度,避免在病人身上犯錯,造成無以彌補的缺憾。事實上,在很多地方還得革除「先入為主」、「眼見為實」的固執習性!說穿了,在醫道中精進,也是一種修煉的形式……』引自現代醫案 抬不起頭的男人。
預計讀書內容:簡明傷寒論新編、徐靈胎醫書全集
時間:(隔)周二10:00~13:00, 2020/8/11(二)開始。
地點:新莊
費用:800/次(單次收費,才沒有補課的問題)
相關細節,請洽豬豬小編(lineID:fayin63、Mob:0925-931-959)
對象:想了解的人都可以來。相關行業的從業者是來學習的。自己有疑難雜症想弄清楚的,自然也可以來。至於只想來處理疑難雜症的,也可以私訊小編,畢竟實務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希望媽媽能開放13:30後的預約,讓書上的內容能真正應用於實務中...
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筆者記得曾讀過一篇文章(1,2),裡面提到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在寫到有關中醫這一部分時,遇到了無法突破的困境,編不下去了。文中說李約瑟博士認為中醫具有中世紀性格,我們無法用科學方法證明它對,也無法用科學方法證明它錯。
不要說與西方人討論傳統醫學,即使是和中國人,甚至是執業的中醫師談中醫,試問到底有多少人真的明白中醫的內涵?它治療各種疾病的機制為何?如果我們說:100個人有99個不懂,大概離事實不會太遠。說得誇張點,所有華人無論是不是傳統醫學的執業者,100個人有100個不懂真正的中醫!說這樣的話也許有人心中就不服氣了,他心裡想:我就懂中醫呀!我的醫術多厲害!多高明!我曾起死回生。如何,如何。恰恰因為他這樣想,就足以證明他不是真的懂中醫。...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2017年4月2日 星期日
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話癲癇〉,談的是兩個兩三歲被教學醫院診斷為癲癇病的小娃兒。他們只不過是雙腳踝受傷,步履不穩而已。我心中一直有個疑問,腳踝受傷會造成大腦異常放電嗎?希望科學家能夠尋找這個答案。
這裡要談的這個病例算是典型的癲癇病人,一個高中一年級的少年。據他母親描述,這個孩子周歲左右曾經有熱筋孿病史。國中後接受西醫治療,每周發病一兩次,甚至一天兩次。病情非但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幾乎每天發作,甚至一天休克兩次。
2016年7月底到我這裡來的時候,正在接受另一個中醫的治療。那位中醫要求中斷西醫治療,改吃中藥。他的一個療程是三個月。中醫師給的藥很難吃,吃過後會吐得很厲害。效果呢?發作的更頻繁,無日無之。醫病雙方的看法是停止西藥的必然現象,隨著時間的延長,情況自會改善。
但是,這樣嚴重的病情造成孩子的母親精神過度緊張,舌敝脣焦,臥起不安。事實上,這個母親精神病的傾向已經很明顯。剛剛帶孩子回家,馬上打電話來絮絮叨叨講個沒完,一天還不止一通電話。我被吵得幾乎跳腳,很想放棄。轉念一想:妳不管他,沒多久這個母親可能要住進精神病院,家裡還有一個重症癲癇孩子,那個家庭變成啥樣?簡直不敢想像!
為了轉移這個焦慮的母親的注意力,我請求她幫忙觀察她的小孩。每天早晚幫他量脈搏數,觀察他的排便,測全身體溫,並作記錄。然後向我報告。也要求她盡量按照賴宇凡的健康理念,三餐服膺低醣飲食,照顧好孩子的三餐。
初期,她還跟我討價還價,說是要等台北的中醫師三個月療程結束後才讓我醫,要求我只幫她的孩子整脊就好了。我說,兩個醫生妳只能選一個。要嘛去看原來的醫生,要嘛來找我。她很為難,無法做出選擇。我說,讓病人自己選擇吧!他自己想看哪個醫生?尊重他的意見。這孩子選擇了我。後來,他行為不夠端正,在學校闖了禍,我警告他:再不克制自己的不當行為,我就不幫你看病了。他母親也說:那就去看台北的醫生,再喝吐的難受的藥。這招也真的見效了。
整個過程說出來幾句話,實質上,這個小孩子不只肉體上生病,他的精神狀態也是有問題的,被醫院診斷「疑是過動症」,在學校被認為是「問題學生」,外人看他則是「智障青年」。幸運的是他就讀的學校導師給予了十足的關心;他的母親與弟弟每天陪他讀半個小時《轉法輪》,雖然他還不懂甚麼是修煉,但畢竟是法,學法能開啟智慧,安定人心。在外界所有有利的環境下,他身體漸漸康復、學業逐漸進步、越來越接近正常的高中生。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最重大的發現,是這個年輕人之所以患了這麼嚴重的癲癇症,病因是「陽明腑實症」。就是他的胃腸有實熱,太多燥屎鬱結在大腸造成的。
記得看過民國初年的一本醫書,確切的書名與作者已經遺忘。書中談到,迷走神經與大腦是有直接聯繫的,因此大腸出了問題會直接影響腦部,因此陽明腑實症病人會發生神昏譫語(病中神智不清時的胡言亂語)這樣類似精神病人的症狀。
過往我所碰到的陽明腑實症的病人,多半面色垢濁,紅中帶黑,鼻息粗重,口渴引飲,有的老人步履維艱,抬不高腳、跨不出步,兩足在地上磨著碎步前行。脈洪或沉實有力。按照郝萬山教授的說法,具備(1)...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