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

從王院長的嘴部皰疹談起



今早晨起看電視新聞,台灣立法院院長王金平鼻頭、嘴唇長了「青春痘」。名人嘛!長痘子都上了新聞版面,還得在一堆記者面前解釋:不是青春痘,也不是老人痘。因為五一九發高燒,五二零還要參加新總統就職典禮,太過忙碌,造成免疫系統下降,在嘴唇與鼻頭部份就長了「疹」。
西方醫學把疹分為兩型,第一型屬於單純皰疹,發生在口腔內部、鼻子與嘴唇或眼睛周圍等處;第二型則是長在腰以下,陰部及其周圍。其臨床症狀為皮膚或黏膜出現很多成群的小水皰,水皰破皮後,就是王院長在電視上那個模樣了。
皰疹的發生,一般會有刺痛、搔癢或灼熱等前驅症狀,通常發生在感冒發燒、壓力過大、熬夜疲勞、連續失眠、焦思愁慮這類人身上。民間認為,那是火氣太大引起的,說一個人長了「熱瘡」。
用比較正統的中醫觀念來解讀,中醫師會認為這種人的脾臟有溼熱,因為「脾榮於唇」,脾臟健康的人嘴唇紅潤,如果嘴唇發生乾裂、血色不佳,或者長了皰疹,那就表示脾臟出了問題。
還有,讀中醫的人會發現,古人把整個身體各個部份都互相「對應」起來,譬如,學耳針的人發現,古人看耳朵是一個像胎兒在母體內,倒過來捲臥的人體,耳垂部份對應頭部,耳郭則是對應背部。這樣,如果人的身體某一個部位不舒服時,就可以在它對應的耳朵部位上,下上耳針來治療;中醫也把人的整個臉部與身體的五臟對應起來,從臉上某個部位的狀況如顏色、凹凸、肌肉彈性等等資料來判斷內臟的狀況,如,鼻頭這個部位,就對應著脾臟,鼻頭上長了皰疹,也是脾臟溼熱的症狀。
現在的西醫治療各種疾病,包括皰疹,焦點都集中在細菌啊、病毒啊、怎麼樣用特效藥或抗生素把細菌與病毒殺死。有關疾病的預防,也是強調洗手啊、避免皮膚接觸啊、衣物消毒啊。這些手段,焦點還是停留在避免接觸「細菌與病毒」這個觀點上。
可是西醫也發現:皰疹的特性是「初次感染後,病毒會穿過皮膚沿著神經躲到神經節內,巧妙的躲避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並且一輩子都生活在裏面。」在身體出現狀況,免疫力下降時,又跑出來作怪。
中醫裏根本沒有細菌、病毒的概念,所以它的治療有別於西醫。譬如,王院長這個皰疹的原因是脾臟溼熱,那就用清熱、利濕的處方及藥物給他服用。一旦脾臟健康,甚麼細菌、病毒也無法作怪了。
《和劑局方》裏有一個清熱利濕的處方叫「甘露飲」,由生地、熟地、麥門冬、天門冬、枇杷葉、茵陳、枳殼、石斛、黃芩、甘草組成,即是皰疹對症的處方。病勢太兇猛時,可以加大黃、梔子、石膏這類峻藥。《傷寒論》中清熱利濕的處方「茵陳蒿湯」,被廣泛用於治療黃皰症,其主要成份除了茵陳,就有大黃與梔子。中國古人完全沒有細菌、病毒的概念,也沒有昂貴、精密的現代化科學儀器與設備,照樣能輕鬆治療各種棘手的毛病,包括不同型的皰疹。 

本文原載於《新紀元周刊》(第74期2008/06/12)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