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27日 星期四

微妙的醫病關係

我聽過一個真實的醫療故事,一位中醫師在門診時,檢視一個病人過去的病歷,赫然發現那個病人曾經過數位醫生看診,而且連續服用了好幾個月的「三黃瀉心湯」,這個處方由苦寒的大黃、黃連和黃芩組成,用在實熱症的病人身上。用它來瀉實火、解毒,算起來是峻劑(藥效很強的藥),當體內熱毒清除後,就不應該再吃。顯然那位病人被醫生長期誤藥了。


這位大夫無法理解,為甚麼前面那麼多醫生都犯同樣的錯誤?後來,他找到一個可能的原因:給這位病人看病的第一個醫師是一個很有名的大醫師,這個方子是他開的;而第二次以後就換別的醫師看了。這期間還換了多個不同的醫師。但是沒有一個醫師敢去更動名醫開的處方。就這樣,病人糊里糊塗吃了好幾個月錯誤的藥,身體都吃壞了。

這個例子凸顯了現代醫療體系的盲點,從東方醫學的角度來看,根本不符合中醫的醫療原理。西方醫學有生化檢驗,從那些檢驗數據中去探查疾病的原因;還有各類物理檢查像拍X光片、超音波檢查、各種內視鏡檢查、斷層掃描……。因此,在使用藥物時,病人有確切的病名就有一定的治法。換個醫生看病,開的藥方可能不會太離譜。

中醫就不一樣了,中醫大夫本身也是檢驗師,他的檢驗儀器就是眼睛、鼻子、耳朵、手,他開出的處方不但是治病的藥方,同時也是檢驗的試劑。他的治病程序是這樣的:醫師用眼睛看病人的氣色,用耳朵聽病人的講話聲,用手切脈及腹診,然後問病人的自覺症狀。按照這樣一套「望、聞、問、切」程序,推論患者的病情,然後開方投藥。

這個處方除了對症治病外,其實也包含檢驗的功能。如果藥沒用錯,症狀逐步消失,病就慢慢好了。如果藥不對症,那就要重新「望、聞、問、切」一番,再看看先前的藥起了甚麼樣的作用?修正用藥方向。

因為中醫的屬性與西醫不同,不同的中醫師對疾病的看法差異極大。同一個病人給十個醫生看,可能會得到十個病名,而且肯定開出十個不一樣的處方,甚至於這十個處方都可能發生南轅北轍的差異。那麼,看病的醫師怎麼能夠換來換去呢?這是從治病的實質面所看到的中醫醫院制度的荒謬。

還有從精神層面來看,醫生與病人之間,有一個微妙的關係。無論中醫還是西醫,沒有一個醫生願意幫不信任他的病人看病;病人也一樣,對於他看不上眼的、不信賴的醫師,無論他醫術多好,開的藥多正確,他都不能接受。對於他信賴的醫師,哪怕給他吃毒藥,他都認為是對的。這種情況,沒辦法解釋,只能以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來看吧!隨便安排醫師或更換看診醫師,都忽略了醫師與病人的精神因素。現在無論中醫院還是西醫院都忽視了這個極重要的因素了。

本文原載於《大紀元周報》第165期 (2004/5/27刊)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