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27日 星期四

被遺忘的中醫急救



我每天看新聞,一直等待哪個中醫師出面協助處理邱小妹妹傷後的腦壓過高問題。中醫其實有一套重症急救的方法!

剛進入二○○五新的一年,整個媒體聚焦在一個家暴案件中。事情是這樣的:台北市民邱小妹妹因為被父親深夜施虐,重擊頭部,導致顱內出血。台北轄區內各大醫院以沒有病床為由,拒絕接受。最後延誤了最佳搶救時機,由台北仁愛醫院轉院至兩百多公里外的台中縣童綜合醫院,緊急施救。傷童雖經緊急開刀,病情反覆,數度陷入危急,過程中或有好轉跡象,但是腦壓一直呈現過高,主治醫師群憂心忡忡,不抱樂觀。二十三日醫師判定腦死。


搶救危急 中醫不能置外

我每天看新聞,一直等待,有沒有哪個中醫師出面協助處理邱小妹妹傷後的腦壓過高問題。在過去的醫療習慣裡,西醫師們不認為中醫師有能力處理這麼嚴重的問題;而中醫師們似乎也忘了當醫師的責任--搶救危急病患。如果把嚴重病人排除在自己的職責範圍之外,認為那是別人的事情,那麼,中醫的醫術只能越來越沒落,直至喪失治病能力。

有一回我去拜訪一位中醫師朋友,恰好他的一位十歲左右的小病患被她母親帶來看診。一見到我朋友,那位太太就訴說著狀況:「早上好好的送她去上學,九點多學校老師就打電話來,叫我去接她回家,說她生病了,聽說吐了一地。還有發高燒。」我朋友也沒有去拿體溫計來幫小朋友量體溫,只是用右手手掌心摸一下小孩額頭:「發高燒,好燙啊!」那位婦人說:「我把體溫計放在她的腋下都沒一分鐘。拿出來一看就39度半了。我就趕快把她帶來你這裡了。」

我這位朋友沉吟了一會兒,跟她說:「發燒太高了,你先帶她到小兒科去打退燒針,等燒退了再帶來吧!」等那位太太出去後,我問他:「中醫有很多治退燒的方法啊!怎麼不用呢?」他笑一笑,不好意思的說:「38度多我敢接,39度半我怕危險。還是去看西醫好了。」

其實,像我朋友這樣的中醫師比比皆是。有一次,中醫師工會杯葛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頒發結業證書給在那兒受訓的氣功推拿整復班學生。我對這件事感到生氣,寫了一篇文章投書報社言論廣場,在文章中我建議中醫師到任何一家醫學中心的急診室一天或半天,看看那些急診病患,如果他是急診處醫師,他能處理幾個危急病人?有把握治療的病患占怎樣的比例?一個醫生,無論中醫師、西醫師還是民間醫療技師;無論他的醫術多麼高明,都有他無法治療的疾病,根本沒有傲慢的權利,更沒有歧視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員的權利。

本來,中醫納入勞健保給付是可以大量節省健保經費的。可惜的是從醫療行政人員、中醫師到病人幾乎都不了解中醫的真正內涵,用心去設計這個全新的、極具特色與功能的醫療系統,也就沒有發揮中醫「效如桴鼓」的功能,當然更沒有減少龐大的醫療給付負擔的能力。

重症急救 中醫有一套

中醫本身也有一套重症急救的方法,像針灸裡有回陽針,很多急性病靠幾隻針就可以解除危難,諸如氣喘急救、婦女血崩急救、急性盲腸炎急救、中風急救等等,多是效果很好,費用低廉的。其他如燒燙傷急救、打撲急救、腸套疊急救,也有極好的中醫處方可以運用。

就拿邱小妹妹的腦壓過高來說,群醫束手。中醫可以在「然谷」這個穴位上放血,這個穴位在針灸的書籍裡都是禁止放血的,但是它卻是出血性中風急救的要穴。對腦壓過高的人立刻可以降壓。也有人選擇素髎穴或百會穴放血都是可以的。而它的花費不到幾塊錢。

一般外傷打撲病患還有一個最需注意的地方,就是維持排泄的通暢。翻開中醫醫典會發現「大黃」這味藥幾乎是傷科的主角,除了袪淤血、生新血外,消炎、通便的功能才是它在傷科這一門中無論內服或外用,幾乎無可取代的位置的原因吧!邱小妹妹曾有尿崩症現象,中醫裡有一個「證」,叫「熱結旁流」,它的症狀是尿液從肛門大量排出,造成「純利稀水而無糞」的情形。它的原因就是大便燥結,胃腸極熱形成的。可以用以「大黃」為主的「調胃承氣湯」急攻,清去宿便就會好。我在醫院裡看過很多車禍外傷的病人,一般呈現的症狀都是火氣很大,口渴,煩熱,「陽明實熱」之症。也許是身體驟然遭受外來損傷,體內修補機制全面啟動,新陳代謝速率急速增加造成的。不知邱小妹妹的尿崩症是否同樣的原因?

病人優先 中西醫共容

如果我是執政者,我將廣納中西醫師的建言,看看如何在不增加支出的情況下,降低醫師的工作量還不會減少醫師的收入,而且減少病人的支出。聽起來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卻是辦得到的。

舉個例子說,洗腎病人對醫療資源的需求非常龐大,而且是終生的。如果哪個醫療單位能夠讓洗腎病人終止洗腎,恢復正常,可以獲得若干獎金,而且,獲得這類病人優先配額。那麼,就會激起很多醫師投入這種疾病的研究,就會打破中西醫師的藩籬,尋找一切方法,以病人痊癒為唯一訴求。那麼,洗腎病人可能會減少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其他各類慢性病都採用這種辦法來處理。一段時間以後,病人數將大量減少。

當然,所有健保收入的固定比例列為醫師薪資給付,不得挪用。如果醫師們讓病人減少,健保單位醫藥費給付自然減低,醫師也可以減少工作,提升醫療品質,且不影響醫師薪資。這樣對病患、醫師、醫療體系都有助益的良性循環,當然可以挽救健保財政危機。

本文原載於《大紀元周報》第200期 (2005/1/27刊) 
Categories: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