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25日 星期六

變異扭曲的醫療環境

現在人們甚麼都講究快,治病也要求立即的效果,執業醫生因此承擔著相當大的心理壓力…

無論中藥或西藥都不是「仙丹」,可以藥到病除。以往老人家會告訴晚輩:「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意思就是病來的時候是驟然發生的,像山倒了一樣,又猛又快。但是,病要好卻像抽絲那樣,一點一點慢慢地去。現在人們甚麼都講究快,吃飯也要速食;生病看醫生也要求得立即的效果。執業醫生因此承擔著相當大的心理壓力。順應了患者的習性,說不定就要違背良心,使用不該使用或超劑量使用不當藥物,如類固醇、抗生素之類的。


維護醫德 醫師面臨挑戰

我認識的一個藥房老闆告訴我,他從學校畢業後,就到一家小兒科開業診所上班,那個醫生使用抗生素劑量非常大,藥廠建議用量一次兩千個單位,他都開一萬個單位。他向醫師詢問時,醫生告訴他,現在的病人看醫生一次、兩次沒好就不來了,不這樣不行。他除了要幫醫生配藥外,還要幫病人打針。可是越打心裏越發毛,最後只好辭職了。

某一個教學醫院的主管常常接到來自醫生要為病人開刀的簽呈。他本人認為這樣的病況不需要開刀,如果他簽准,對不起病人;如果他簽不准,得罪了醫生。這件事經常困擾著他,最後他只好離開那家醫院,自己開業,當一個不違背良心的醫生。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這和一般社會大眾的醫療觀念錯誤有關,專業人員被整個扭曲的社會大環境所污染,做了很多抵觸專業良知的事。

學習判斷 病人自求多福

當然,我們不必太悲觀,好的醫生和醫療院所仍然很多。人們一方面要多充實自己的醫學常識,另方面要學習判斷,如何找到優秀的醫生與醫療院所。

一位從國外搬回來定居的鄰居,帶著他們的孩子來禮貌性拜訪,他的話題裏就有:你們生病的時候看哪一個醫生?哪一個牙醫看得比較好?……我以為他們家有人生病了。原來,他們居住美國二十多年,這是每一個美國家庭都很重視的事情,每搬到一個地方,都要有這樣的資訊。在那樣的環境下,醫生和醫院的醫術與醫德相對的必須經得起考驗,否則就會被淘汰。

我們的生活環境裡,病人把自己當「消費者」,醫生和醫院變成了「商場」。不合意了,換一個地方消費。這樣偏差的觀念造就了這麼一個光怪陸離的醫療環境,結果所有的人(包括病人和醫生)全部變成「受害者」。如何扭轉這個偏差?恐怕要等政府、醫療從業人員與社會大眾全面覺醒才行吧!

本文原載於《大紀元周報》第60期 (2002/5/25刊)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