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中國文字與中醫的密切關係



他是筆者的老病人,四十多歲,在一家外銷工廠當高階主管,管理眾多線上員工,工作忙碌,責任繁重,身心長期承受巨大壓力。

這位經理最特別的地方是全身筋脈拘急,骨頭板硬,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全身所有的結締組織完全繃緊,毫無彈性可言,配上一付老骨頭。一般臨床上發現,當人的筋脈拘急、骨質硬化的時候,往往伴隨著全身肌肉重度僵硬。而這位患者他自己的主訴症狀也是覺得脖子、肩膀很緊,全身都有僵硬感。「肝主筋」、「腎主骨」,這情況說明他的肝臟功能已經很差了,也標誌著他的腎臟不行了。


然而,通過觸診卻發現他全身肌肉緩軟無力,很多地方甚至感到皮下空空如無物。「脾主肌肉」,這種情況意味著他的脾臟也瀕臨崩壞的階段。用現在的語言來說,他體內除了結締組織、骨骼組織的新陳代謝阻滯外,肌肉組織的新陳代謝也幾乎停頓。他的病情是古代中醫指的「虛損勞極」重症,就是現代醫學說的「過勞症」吧!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他的太息、耳鳴、膝痛、腰酸腰痛都緩慢的得到一些改善,唯獨筋脈攣急卻毫無進展。這個病人讓筆者深刻地體會到,為什麼有的病讓「群醫束手」了。因為無論用什麼辦法都無法緩解病人一丁點兒的症狀。

有一天,筆者突然想到,有一個名叫「筋縮」的穴位,在太陽膀胱經「肝俞穴」旁、督脈上。筆者心理想,穴的名字既然叫「筋縮」,應該可以治筋縮的症狀吧!於是試著在這個穴位和旁邊的肝俞穴上放血。

奇蹟發生了,他全身攣急的筋脈在幾分鐘後,同時放鬆了。因為拘急的筋脈放鬆,他的骨頭不再被緊縮的筋脈所擠壓,關節、脊骨間的活動度也增加了。看上去,全身經絡也立即通暢起來。從此他的病情開始有顯著的進步,緩軟的肌肉開始出現彈性。筋、骨、肌肉的症情同時獲得改善,表示他的肝、腎、脾三臟的功能逐步恢復了。

中國文字蘊含的深刻內涵不但西方人無法理解,對現代的很多中國人來說也很難真正明白。很多中國文字其實是一幅幅生動的畫。舉例子來說明,對病人發燒的形容詞不一樣,表明病因與用藥不相同。

譬如「炭熱」,是說,當靠近發燒病人時,就像接近燒紅的木炭一樣,感覺有輻射熱,溫度偏高,而且是乾熱的感覺;又如「蒸熱」,當靠近發燒的病人時,就像靠近蒸東西的蒸籠那樣,除了感受熱以外,還有水汽的感覺。這裡面顯示出病人體液的多寡,發病原因的不同,使用藥物的差異……同樣是發燒病人,蘊含那麼多的醫理。可不像西方醫學那樣,交給一支溫度計,量出一個數字,就診斷完了。西方醫學的很多方面,至今依然粗糙、膚淺,層次太低了。

像文首這位棘手的病人,只用一個穴位的名字,就解決了問題。足見傳統醫學之浩瀚無邊。我等雖習醫數十年,很可能尚未登堂,何況入室呢?使用漢字的中國人迷信西方醫學,不認同祖先留下的深邃智慧,尤其令人難解也。

本文原載於《新紀元週刊》(第202期2010/12/16)

0 意見:

張貼留言